|
耽美(BoysLove,简称BL),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耽”即沉溺、入迷的意思,耽美概指唯美、浪漫、沉溺于美的事物。
后来,耽美一词逐渐被用来表述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
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 耽美(たんび)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耽美,沉溺于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瑕的美」。
中文名耽美外文名たんび,BoysLove,Gay表现形式漫画,动漫,小说,影视,广播剧出现形式网络,书籍,漫画起 源日本关联词Yaoi
耽美(DĀN MĚI)出自日语(たんび),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在中文中读作dan mei,原意是指唯美主义,后经台湾演绎,变成BL的代称。从表现形式上讲耽美与ACGN有关系,所以多指二次元的男性恋爱。
起源
耽美作为一种派系而言,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在日本文学界盛行,算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包括日本文学巨匠三岛由纪夫在内的大批小说家都曾受过此影响。但是,60年代以后,这个词逐渐从原意中脱离,变成了漫画中一类派生产物的统称。
发展
1963年前后,已经在日本发展了十几年的新漫画中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少女漫画分支。
不同于以前由男性作家绘画的类少女作品和极少量女性创作的作品,一直附着在男性向漫画基础上的为女性服务的漫画开始迈出真正意义上的步伐,小学馆、讲谈社、集英社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少女漫画专刊或者别册。然后在昭和41年(1966年)后的几年中,日后被称作“昭和二十四年组”的少女漫画家们陆续出现了。
所谓昭和24年组,就是出生在昭和24年(1949年)前后的知名少女漫画家们的统称。在经过近20年新漫画的熏陶和历练后,这批热爱漫画并且有极高天赋的女性终于来到了世人面前。在这其中即包括池田理代子、美内铃惠、五十岚优美子等正统少女漫画家,也出现了萩尾望都、竹宫惠子、山岸凉子等第一批跨足“BL”领域的先辈。当然,在那个时代,此类作品被称为耽美。
那个年代,日本还没有任何一本专门的BL刊物,所有此类作品都在普通少女漫画杂志上连载,故事的题材全部是“非本土非当代”的设定,而主角则都是15-18岁的少年,并且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悲剧。可能是因为出生年代的原因,在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一直致力于经济复苏,但是战争的阴云还是在头顶挥之不去。那时的女性也
依旧处于延续了百余年的低下地位,不论是经济还是能力都附属在男性身上。于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窒息感”笼罩在所有女性身上。如果是普通少女漫画,这种感情会变成奋起的动力,让作品变得充满男性感的强硬。而在耽美领域内,这些则原原本本的展现了它本来的面目,残酷、充满矛盾、以及对现实的绝望。
“耽美”就不能不提《绝爱》,这部由日本漫画家尾崎南创作于1989年的漫画是可以说是中国“耽美一族”的入门教科书。漫画中的两位主角是“耽美”界公认的最为经典的组合之一,他们之间那种不顾一切甚至可以毁灭一切的狂热爱情带领很多人走进了耽美的世界。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一般,耽美漫画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彻底超越了两性的性别差异,抛却了对性爱对象的性别执着。在这个世界里,女性无须藏匿自己的性别和欲望,男人和女人获得了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没有什么不可以被改变的,男性和女性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有着通往彼此的途径。在这个世界里,你选择你的爱人,是因为绝对的爱,而并非因为他是男性或者女性。
耽美网剧的盛行
近年来,耽美网络剧在中国大陆悄然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开始和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发生关联﹔而另一方面,大众对耽美类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展现了愈发浓厚的兴趣和接纳的态度。2016年1月,一部名为《上瘾》的耽美类网络剧开始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各大视频平台上线。在其开播的24小时内,便以过千万的点击量刷新了网络剧首日点击量的记录。相关话题在短短4天内就收获了超过10亿次的微博浏览量。此外,《类似爱情》《一屋赞客》《逆袭》《同乐会》等耽美类影视作品在网络公映后,在点击量、话题讨论热度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
|
|